close

資料來源:民視

http://program.ftv.com.tw/drama/edm/ol-001.htm

 

山海百樂:我要為你歌唱│原住民一起,一起!音樂會

一起,一起!相約台北,搖滾祖靈!


昔時,臺灣原住民祭儀歌謠的原初萌發,隱含著族人對宇宙神靈的敬畏想望,每逢歲時祭儀之際,部落便經常以天地為舞台、夜幕為背景,行祭如儀、吟歌獻舞。因此,祭儀歌謠可說是一種敬天畏神、娛人自娛之部落倫理生活的文化「體現」(embodiment)。在遠古時期沒有「文字」發展的歷史階段,祭儀歌謠於焉成為原住民文化傳承與族群記憶的一種重要文本型態,更是所謂原住民口傳文學寓居的原初樣態。換言之,臺灣原住民祭儀歌謠的本質隱含著對祖先緬懷的記憶,對文化母體的反芻傳遞,並且是一種部落倫理生活照顧的社會場域。儘管沒有「文字」的發展,原住民早期藉由祭儀歌謠的文化體現與個人實踐,族群的部落倫理與集體記憶也因此有了最根本的「載體」。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有著豐富而形式不一的祭儀歌謠,一個族群的祭儀與歌謠,也經常是同族人用來進行族群認同的文化核心之一,更是異族者對其進行族群識別的重要元素。也因此,我們可以視祭儀歌謠為一個族群的重要文化表徵,而其背後正是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與信仰根基,更與該族群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。回顧相關文獻,我們或可一窺昔時原住民部落祭儀樂舞的場景盛況,〈臺灣內山番地風俗圖〉之《賽戲》即有以下的描述:「每秋成,會同社之眾,名曰『做年』,男、婦盡選服飾鮮華者,於廣場演賽。衣番飾,冠插鳥羽,男子二、三人居前,其後婦女。連臂踏歌、踴躍跳浪、聲韻抑揚、鳴金為節」。上述文獻摘要描述了一個原住民部落年祭慶祝秋收的情景,其中,「連臂踏歌、踴躍跳浪、聲韻抑揚、鳴金為節」,可說十分傳神地描述當時舉行祭儀樂舞的動態情境與現場氛圍。 民國七十年代,隨著臺灣經濟發展的社會轉型,臺灣各地掀起了「山胞觀光」熱潮。在臺灣許多觀光景點(台北烏來、南投九族文化村、花蓮阿美文化村、屏東瑪家原住民文化園區等)觀賞原住民歌舞秀,於是成了觀眾理解臺灣原住民、形塑其族群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徑之一。此外,諸多媒體對原住民觀光歌舞秀的炒作宣傳,似乎也更加深臺灣社會對「原住民整體文化」侷限於"歌舞化"的單一刻板印象!

回顧近百年來,臺灣原住民歌謠歷經「祭儀歌謠」、「觀光歌謠」、「生活歌謠」,逐漸發展成融入日常生活的「流行歌謠」。在許多原鄉地區的傳統市場或夜市裡,經常遠遠地就可以聽到販售原住民流行音樂攤位大聲播放的音樂,所陳列原住民各族的母語或國語的錄音帶、CD、DVD等商品更是琳瑯滿目。此外,當我們走進許多原住民部落,亦常常可見居家式的「卡拉OK」處處林立,儼然成為部落現實生活與重要歌舞場域的一部份。族人在「卡拉OK」店裡所交易與交換的,不僅僅只是金錢、酒液、情感。同時,也建立了許多新的社會網絡、文化價值與部落歌舞新風貌。「卡拉OK」處處林立,是部落現實生活的一部分,也是孕育部落歌舞新風貌的場域。然而,原住民歌謠的發展,一切都"卡拉"、就會很"OK"了嗎? 時至今日,適逢建國百年之際,本音樂會有鑒於原住民歌謠百年來「以史入歌」、「以歌寫史」的交互作用與流行遞變,特從原住民歌謠歷史演繹的觀點切入,藉由不同發展階段歌謠故事的旅程,鋪陳回顧原住民社會近百年來的文化變遷樣態。換言之,本音樂會希冀藉由不同歌謠的展演,認識體會原住民社會的歷史變遷縮影;同時,回顧近百年來原住民不同型態的經典歌謠及其背後的族群故事。一首歌,一個故事;讓我們趁著歌聲的翅膀,追憶似水年華,看看原住民百年故事的族群景觀,聽聽原住民百年歌謠的歷史心跳。一 起,一起!相約台北,搖滾祖靈!(本文出自原舞者基金會前執行長)

演出時間:

100/12/16 (五)

原民文創市集:19:00~22:00
原民歌唱演出:19:00~22:00

演出地點:

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
由新生南路9號或10號入口進入

資料來源: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

http://www.apcvoice.com/festival.html#f3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ge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